期市应广泛为初级产业提供套保工具
发布时间:2017-01-16 浏览次数:801
2017-1-16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1月16日报道:随着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和对国际的接轨融入,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经形成涵盖农产品、化工品、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在内较完善的品种体系和相关交易制度。除原油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在中国都已上市交易。业内人士认为,期货市场新品种增多,既关乎期货市场本身创新,更关乎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的期货市场加速发展,成交量迅速上升,成为全球最大商品期货市场之一。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1—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4,137,768,273手,累计成交额为1,956,31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下降64.70%。其中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交量及成交额占全国市场的99.56%和90.69%。原先规模小、投机浓、效率低的市场面貌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观,我国期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强。
2016年,资产荒背景下,许多资产经历了沉寂的一年,大宗商品行情火热,但从国内来看,却鲜有新品种上市。在此情况下,业内人士继续期待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扩容、创新。专家认为,期货商品的性质和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发展商品期货对我国的经济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尤其在2016年,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和对冲作用再次凸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红利面前,我国黑色产业经过了价格剧烈波动的一年,许多企业甚至大量上市公司纷纷寻求利润的避风港,期货市场套保模式出现了深化和多样化,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有专家指出,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对冲效率,是无法证实、但可证伪的;做大、做强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商品期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话语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商品期货市场涵盖农产品、工业品等各类原料和初级加工商品。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动,其背后是实体经济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传递,最终在消费端和投资领域得到体现,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能够大幅提升现货市场的效率,通过信息的集中博弈和反馈,可以对初级商品进行合理定价,从而维系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规模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全球影响力也大幅提升。甚至大量中国交易员奔袭海外商品期货市场进行投资。商品套期保值策略多样化,市场自发衍生出了多种防范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手段和策略。商品期货扩容有了良好的市场土壤,有利于提升其上市初期的成熟度。而商品期货的缺乏对我国相关产业和经济带来的弊端也有目共睹,比如生猪期货的缺位,令我国养殖产业利润随着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而坐上“过山车”。增加适应我国经济特点的新品种,为广泛的初级商品提供套保工具,是眼下期货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