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钢铁等去产能并非要与传统行业“一刀两断”
发布时间:2016-03-29  浏览次数:627

2016-3-29 来源:上海金属网

    北京时间3月29日消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明确了未来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和侧重领域。记者近期在东中西部10多个省市调研了解到,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已成为地方政府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不少企业家、专家和学者表示,供给侧改革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陷入简单化、极端化的误区,也要注意防范经济、就业、信用等领域的风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首先,要避免的误区是对改革的理解简单化、表面化。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就有舆论片面地认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税。然而大部分专家和企业人士对此并不赞同,认为这是将改革的内涵简单化了。大连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永开说:“如果企业不生产了,降低电费有什么用?如果企业没收入了,降低企业税率有什么用?政府应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让经济活起来,而不仅仅是减税。”

    记者从京东旗下消费金融平台了解到,在国内居民消费动力充足,逐渐出现提前消费、信用消费的背景下,消费外流现象却日益明显。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部门监管的缺位,导致消费者对于国内部分产品缺乏信任。“如果政府只强调给企业资金、政策扶持,而不去解决监管缺位问题,这种趋势依然难以扭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也认为,不能指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立竿见影。“因为这本来就是针对中长期的手段,就像服中药,需要慢慢调理。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解决需要时间,见效也需要时间。”

    其次,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避免的误区是片面理解“过剩产能”和“新动能”。12亿吨的产能,7.88亿吨的市场需求,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以高端模具钢、核工钢、海工钢等为代表的高端钢材,我国能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依然不多,甚至严重依赖进口。我国机床企业最高峰时有4000多家,同样属于产能过剩,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多数只是外购零部件进行组装和二次开发。

    “清理过剩产能,并不意味着要与传统行业‘一刀两断’,发展新动能也不意味着忽视传统产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说,“我们要把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好,传统产业的改造仍有巨大空间。”

    “互联网是新动能,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样是‘新动能’。”主营液晶面板的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伟认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要给传统制造业以机会,使其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能力、创造更多利润。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也认为,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机床行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机床也已显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并将成为未来智能工厂的主力军。

    不少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也提醒,发展“新动能”要吸取前些年光伏等产业一哄而上的教训,不能靠政府推动搞运动式发展,要防止“新动能”成为新的“过剩产能”。

    再次,要避免在供给侧改革落实过程中出现“新计划经济”和“市场万能”倾向。不少专家学者和企业经营者担忧,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看得见的手”可能会成为“闲不住的手”,干扰正常市场秩序。

    记者了解到,一些市县在制订“十三五”规划时甚至为具体的企业制定了产能目标。对此,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政府过度干预。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基层干部产生了“市场万能”的倾向,认为实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将经济发展全部交给市场。对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认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都不做,只是政府作用的发挥并非通过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和监督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社会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认为,在养老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品领域,政府常常难以直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公益属性,也缺乏市场激励,社会力量更应得到重视。

    除了要避免上述误区外,受访的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如何在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