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专栏: “两拓”仍看好中国钢铁市场 但对触顶时间和规模存分歧
发布时间:2015-09-16 浏览次数:831
SMM网讯:路透伦敦9月11日 - 必和必拓(BLT.L)上月下修对中国“钢产量峰值”的预估。中国钢产量位居全球榜首。
必和必拓称,中国钢产量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高峰,峰值在9.35-9.85亿吨之间,区间中点是9.6亿吨。
但力拓(RIO.L)坚持认为,中国钢产量将在2030年前后于10亿吨左右触顶。
必和必拓的立场转变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毕竟,这是全球最大的两家铁矿石生产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
对必和必拓、力拓及其股东来说,中国“钢铁产量触顶”不只是学术热点问题。
产量触顶实现的时间及达到的产量水平,将决定这两家厂商不断提高铁矿石新产能的做法是否正确。
但触顶预估的实际意义并不在于两家矿商的预估有相对较小的4,000万吨差异,而是反映出他们对待这个问题仍有共识。
两者仍对中国的产业经济持温和看法,认为中国目前经济放缓只是较长趋势中的一个小插曲。
目前几乎每种工业商品都被低迷悲观情绪笼罩着,上述观点与之形成强烈鲜明对比。有几种工业商品的价格现在已跌回到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
如果他们的观点是对的,那目前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就过头了,经济模式从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新常态”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麻烦状况,但市场错误地解读了这点。
但如果市场是对的,那力拓和必和必拓将会因为他们对铁矿石供应采取的“渗透并控制”策略,而受到更多的批评。
**中国钢铁产量增势将维持更长时间?**
中国钢铁产量目前完全没有增加。2015年1-7月的累计产量为4.76亿吨,同比下降1.8%。
这是逾十年来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真正出现下降。今年1月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广宁曾警告指出,“中国钢铁业已经进入峰值平台期。”
而力拓,更确切的说,是力拓首席经济学家Vivek Tulpule对此的回应是,“放眼长期趋势”时,“撇开短期波动和周期是很重要的。”
Tulpule是于本月早前在悉尼对投资者发表的讲话中做出这番表述的,他并在那次活动上对公司的观点:中国钢铁产量距离顶峰还有很长距离,做出了详细说明和辩护。
他的宣讲可以在力拓网站上找到,通过宣讲可以深入了解该集团的预测方法,同时其内容也充满了有趣的片断。
比如说,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将近25%的现有住宅将会被拆除重建,平房或两层楼之类的建筑将会被更高曾建筑所取代,而这需要更多钢材。
不过,其中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钢铁生产将保持成长直至2030年,尽管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不能与过去15年里14%的年增幅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经济成长虽然放缓,而且还是大幅放缓,但实际上并没有陷入萎缩,当然也谈不上中国经济增长题材的结束。
必和必拓对此基本上表示同意,只不过认为中国钢铁生产维持如此强势的时间不会那么长。
该公司没有像力拓那样悉数透露其研究方法,但首席执行官麦安哲(Andrew Mackenzie)在公司中期财报发布时对分析师表示,“我们每六个月就会对我们的预估从头到尾重来一次,细致程度让人难以置信。”
他表示,预测未来10年将迎来“钢铁峰值期”,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看法”。
**市场是否有效?**
也有许多人并不认同如此看好中国的观点。
举例来说,高盛分析师认为中国工业活动放缓程度,比官方宏观经济数据所暗示的还要严重,对所有金属的需求将持续受挫于债务的中长期去杠杆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才刚开始。
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谁对中国的解读才是正确的,尤其是鉴于这个等式中的许多部份都会变动,而且当中的每一项都面临大量未知因素。
不过,力拓及必和必拓对影响中国钢铁需求各种因素所做的由下而上的分析,还是漏算了该国钢铁产量过剩的问题。
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工业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过剩产能大都来自钢铁行业,这一点从该行业利润微薄、盈利能力不强以及国内钢铁价格触底中可见一斑。
产能过剩意谓着市场效率低下,钢厂生产大于需求,生产仅仅是为了产生现金流以及维持债务偿还,同时却伴随大幅削减库存和小型债务违约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
这也使得钢铁业面临政府直接干预的风险,其形式为强制性关闭产能,在深受雾霾所苦的北京周遭地区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未来15年钢铁产量或许真的会以1%的平均速度成长,但这样温和的长期预测,或许掩盖了力拓Tulpule所谓“震荡”的严重程度。
这个逻辑很类似铁矿石生产商的另一个想法,他们认为自己的低成本产量将取代高成本产量,迫使市场重新平衡。
这种对铁矿石市场效率的信念,也就是造成普遍认为价格不会跌破每吨90-100美元看法的原因。当然,等到价格真的跌破了,这个看法也就被推翻了。
现实情况一直无法像理论想的那么有效率。高成本制造商可能不会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而是会继续挣扎下去。成本本身就是不断变动,而现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助长了成本下滑的恶性循环,成本正处于下降。
事实证明铁矿石替代周期的情况远比预期更加混乱,这也就是为何即使价格在最近大涨之后,现在依然挣扎在每吨60美元下方。
在先前低估了铁矿石市场的效率低落程度后,现在另一个类似的危险是,大家可能低估了中国钢铁市场更严重的效率低落问题。
两拓对“中国钢铁峰值”看法的强烈落差并不重要。毕竟,在同一阵营中,两家看法差个4,000万吨算得上甚么?
但两拓对中国的共同看法,与目前其他多数评论家观点渐行渐远,才是真正奇特之处。
必和必拓称,中国钢产量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高峰,峰值在9.35-9.85亿吨之间,区间中点是9.6亿吨。
但力拓(RIO.L)坚持认为,中国钢产量将在2030年前后于10亿吨左右触顶。
必和必拓的立场转变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毕竟,这是全球最大的两家铁矿石生产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
对必和必拓、力拓及其股东来说,中国“钢铁产量触顶”不只是学术热点问题。
产量触顶实现的时间及达到的产量水平,将决定这两家厂商不断提高铁矿石新产能的做法是否正确。
但触顶预估的实际意义并不在于两家矿商的预估有相对较小的4,000万吨差异,而是反映出他们对待这个问题仍有共识。
两者仍对中国的产业经济持温和看法,认为中国目前经济放缓只是较长趋势中的一个小插曲。
目前几乎每种工业商品都被低迷悲观情绪笼罩着,上述观点与之形成强烈鲜明对比。有几种工业商品的价格现在已跌回到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
如果他们的观点是对的,那目前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就过头了,经济模式从以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新常态”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麻烦状况,但市场错误地解读了这点。
但如果市场是对的,那力拓和必和必拓将会因为他们对铁矿石供应采取的“渗透并控制”策略,而受到更多的批评。
**中国钢铁产量增势将维持更长时间?**
中国钢铁产量目前完全没有增加。2015年1-7月的累计产量为4.76亿吨,同比下降1.8%。
这是逾十年来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真正出现下降。今年1月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广宁曾警告指出,“中国钢铁业已经进入峰值平台期。”
而力拓,更确切的说,是力拓首席经济学家Vivek Tulpule对此的回应是,“放眼长期趋势”时,“撇开短期波动和周期是很重要的。”
Tulpule是于本月早前在悉尼对投资者发表的讲话中做出这番表述的,他并在那次活动上对公司的观点:中国钢铁产量距离顶峰还有很长距离,做出了详细说明和辩护。
他的宣讲可以在力拓网站上找到,通过宣讲可以深入了解该集团的预测方法,同时其内容也充满了有趣的片断。
比如说,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将近25%的现有住宅将会被拆除重建,平房或两层楼之类的建筑将会被更高曾建筑所取代,而这需要更多钢材。
不过,其中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钢铁生产将保持成长直至2030年,尽管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不能与过去15年里14%的年增幅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经济成长虽然放缓,而且还是大幅放缓,但实际上并没有陷入萎缩,当然也谈不上中国经济增长题材的结束。
必和必拓对此基本上表示同意,只不过认为中国钢铁生产维持如此强势的时间不会那么长。
该公司没有像力拓那样悉数透露其研究方法,但首席执行官麦安哲(Andrew Mackenzie)在公司中期财报发布时对分析师表示,“我们每六个月就会对我们的预估从头到尾重来一次,细致程度让人难以置信。”
他表示,预测未来10年将迎来“钢铁峰值期”,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看法”。
**市场是否有效?**
也有许多人并不认同如此看好中国的观点。
举例来说,高盛分析师认为中国工业活动放缓程度,比官方宏观经济数据所暗示的还要严重,对所有金属的需求将持续受挫于债务的中长期去杠杆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才刚开始。
只有时间能够证明谁对中国的解读才是正确的,尤其是鉴于这个等式中的许多部份都会变动,而且当中的每一项都面临大量未知因素。
不过,力拓及必和必拓对影响中国钢铁需求各种因素所做的由下而上的分析,还是漏算了该国钢铁产量过剩的问题。
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工业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过剩产能大都来自钢铁行业,这一点从该行业利润微薄、盈利能力不强以及国内钢铁价格触底中可见一斑。
产能过剩意谓着市场效率低下,钢厂生产大于需求,生产仅仅是为了产生现金流以及维持债务偿还,同时却伴随大幅削减库存和小型债务违约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
这也使得钢铁业面临政府直接干预的风险,其形式为强制性关闭产能,在深受雾霾所苦的北京周遭地区就发生过这种情况。
未来15年钢铁产量或许真的会以1%的平均速度成长,但这样温和的长期预测,或许掩盖了力拓Tulpule所谓“震荡”的严重程度。
这个逻辑很类似铁矿石生产商的另一个想法,他们认为自己的低成本产量将取代高成本产量,迫使市场重新平衡。
这种对铁矿石市场效率的信念,也就是造成普遍认为价格不会跌破每吨90-100美元看法的原因。当然,等到价格真的跌破了,这个看法也就被推翻了。
现实情况一直无法像理论想的那么有效率。高成本制造商可能不会逆来顺受地接受命运,而是会继续挣扎下去。成本本身就是不断变动,而现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助长了成本下滑的恶性循环,成本正处于下降。
事实证明铁矿石替代周期的情况远比预期更加混乱,这也就是为何即使价格在最近大涨之后,现在依然挣扎在每吨60美元下方。
在先前低估了铁矿石市场的效率低落程度后,现在另一个类似的危险是,大家可能低估了中国钢铁市场更严重的效率低落问题。
两拓对“中国钢铁峰值”看法的强烈落差并不重要。毕竟,在同一阵营中,两家看法差个4,000万吨算得上甚么?
但两拓对中国的共同看法,与目前其他多数评论家观点渐行渐远,才是真正奇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