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中国有色金属报
新闻导读:我国经济能否冲破“雾霾”,由阴转晴?本报特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知名学者,对下阶段宏观经济形势作深入解析和研判,希望能帮读者们拨开迷雾。
主持人语:2013年时间过半,上半年,在国内外极为复杂的经济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随之,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经济问题更加突出。有色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也处在一个相当困难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各种声音油然而生,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为大家共同关心。那么,我国经济能否冲破“雾霾”,由阴转晴?本报特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知名学者,对下阶段宏观经济形势作深入解析和研判,希望能帮读者们拨开迷雾。
著名经济学家张立群: 下行态势将趋稳定 增长率7.5%左右可期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但增长态势总体平稳
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显现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又降低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的回落,反映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下行压力。
分析短期经济增长态势,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变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主要是消费、出口增长放缓,以及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10.8%,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剔除热钱扰动,有关部门估计出口增长率为6%左右,同比下降3个多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7%,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增长率下降,主要是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一是治理公款消费,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增速较大幅度下降;二是大面积雾霾天气,影响旅游进而影响消费;三是H7N9疫情,对消费也产生一定影响。二季度以来,这些短期因素影响逐渐消失,上半年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下降,上半年同比增长17.1%,增速较一季度又下降1.6个百分点。从历史数据之间的相关分析看,制造业投资主要受出口、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长波动的影响,2011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出口增速也呈下降态势,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2012年下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提高,对制造业投资的积极作用预计将逐步显现。剔除热钱因素后,估计出口增长率较一季度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主要与人民币汇率升值过快有关。今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多,出口平均利润率据有关分析约为3%左右,汇率快速升值使出口利润率基本消失,企业出口积极性明显下降。在治理热钱因素后,这一问题很快显露了。尽管出现了以上情况,但总体看,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消费、投资)增长基本平稳,出口增长没有大的滑坡。从需求面看,经济不会出现快速下滑。
全年经济增长可以实现 7.5%左右的预期目标
1.消费将平稳增长,实际增长率预计可以达到11.5%左右。其一,消费增长具有较高稳定性。我国居民基本消费占比仍然较高,2011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刚性较大;其二,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支持基本消费的能力比较稳定;其三,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尽管减速,但仍保持正的增长,电子消费等新的消费点扩大;汽车生产成本降低,性价比改善,市场需求平稳恢复。
2.投资可以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增长率全年预计为20%左右。其一是对投资的需求巨大。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上,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对投资的需求巨大;满足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我国城镇体系无论从规模还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系统性、配套性方面,也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城镇建设的投资需求巨大。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随着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提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三年,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进入了建设施工的关键阶段;此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污水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都会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在房价趋于稳定的同时,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仍然比较活跃,开发商拿地热情仍然比较高涨。如果进一步稳定房价、支持居住性买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同时在土地供给及其他建设条件方面予以必要支持,促进住房需求压力较大城市加快住房建设,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长也将保持基本平稳,增速保持在20%左右。受这两项投资和结构调整因素推动,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趋势将逐步改变,投资增长将保持基本平稳,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受外部市场环境向好,人民币汇率升值趋缓,支持出口措施增加等因素推动,预计出口增长将有一定恢复。从需求角度看,未来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综合以上分析,下半年市场需求增长预计基本平稳,受需求因素拉动,预计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下行态势在下半年将稳定下来,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在7.5%左右。
坚持稳中求进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条件、成本条件变化,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了,但在经济基本面支持下,仍然保持在7%~8%之间的水平。我们要把握住经济转型发展的这一重要特征,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有效稳增长,又要着力调结构,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产业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稳中有为,使增长的稳定与转型的推进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努力推动经济进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要把稳定消费与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供给、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要把稳定投资增长与加强规划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增加需求压力较大地区的城市住房供给结合起来,与产业转型升级、高品质城镇化结合起来;稳定出口要与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要通过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防控可能的风险,努力使实际增长率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区间,实现年初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知名经济学家郎丽华:中国经济将向适度增长区间回归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其中,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2012年同期增长7.7%,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在2012年第四季度企稳回升,终结连续7个季度的跌势后,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出现放缓态势。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和热议。那么,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因素有哪些?导致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怎么样?
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1)经济的运行规律;(2)世界经济环境;(3)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4)来自国内或国外的供给冲击。短期内,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受前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国的宏观经济走势首先取决于本国的经济运行周期情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完成了三轮周期运动,周期的平均长度都是9~10年。不同经济制度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性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一般具有扩张期短(从波谷到波峰)而收缩期长(从波峰到波谷)的特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则具有扩张期长而收缩期短的特征,这是由两种经济体制中固有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同力量和机制决定的。
根据经济周期的市场制度特征,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应当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排除未来发生突发重大事件的外部冲击和经济政策重大失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未来的扩张期也应长达7~8年之久。实际数据显示,2010年,经济开始向上运行,当年实现了10.4%的经济增长率。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已经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在此情况下,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不仅受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实际数据显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周期同步性越来越显著。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伙伴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对中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不仅取决于本国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和政策力度,在我国更是如此。经济将运行在什么样的高度,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有重大关系。科学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保持强劲而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重要保障。
当前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原因
由上所述,根据经济运行规律,中国经济应在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进入到2011年,经济又开始向下运行,全年的GDP增长率为9.2%,与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持平,201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8%,是近13年最低的一年。2013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宏观经济超预期低位运行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悖周期规律超预期低位运行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首先,外部环境的影响。尽管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在复苏,进口需求在增加,但一方面,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的增加,使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中国高增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使中国的出口受到一定限制。此外,人民币升值、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上升等供给面因素的变化,也抑制了出口发展。
其次,宏观调控政策因素。2008~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增长、抑通胀,政府采取了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措施,经济迅速拉起,使经济不触底;2010年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次政策冲击导致经济增长率由2010年一季度的12%回落到2012年一季度的8.1%,使“扩张年”经济反回落。本次经济回落,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力度不大,经济回升的力度也不大。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
受下述因素影响,笔者对中国宏观经济保持较高水平增长仍持乐观态度。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自2010年以来,无论从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还是从经济实践来看,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都已经走出经济萧条的阴影,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期,当然,经济扩张是在波动中完成的。因此,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应是正面的。
其次,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包括利用外资),依赖于劳动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并以此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这一阶段的潜在增长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中国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工作的开启,将使潜在的较高的增长率变为现实。
第三,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的行为与政策取向影响着宏观调控的效果。稳增长、调结构是目前政府的工作中心。目前宏观经济超预期低位运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政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伴随着中央政府调控措施的出台,各地各部门换届的高增长效应必将适时显现。
关于2013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笔者认为,经济增长将改变趋缓的事态,向适度增长区间回归,即可能向8%左右的区间靠拢。
知名学者林江: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
经济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金融。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复苏势头,然而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目前我国经济回暖的最大障碍是产能过剩、通胀压力抬头和外需疲弱。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变量
欧美经济疲弱及其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双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和美元持续走软,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美元指数上涨又打压了大宗商品市场,引起国际热钱的异动,而最近美联储宣布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人民币难阻进一步升值,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衰减。2005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35%,使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使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挑战。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增强,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制造业有可能面临着“空心化”危机。以3D打印制造、互联网、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的趋势,使高能耗的传统行业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将引发制造业革命,使新兴国家出现制造业“空心化”危机。世界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加剧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的风险。
拉动消费难度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空间日益缩小,经济转型升级仍将是漫长的过程。经济低迷、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保障滞后等因素,导致消费信心不足,使拓展国内消费市场的难度加大。中国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痼疾”,过剩的产能也挤压了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治理产能过剩根本上要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容忽视,这既反映人们的发展理念问题,也反映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问题。其中,土地财政与经济“房地产化”已经成为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影子银行与地方债风险加大,稳增长必须首先防范金融风险。要警惕新一轮投资热带来的地方债务风险,国际两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地方债务风险是其中主要原因。
超发货币严重,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正在减弱。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2年初的16万亿元,到如今的100多万亿元,十多年里增长超过5倍,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达52%。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高企,进而引起通胀预期的变化,因此要特别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对物价及经济的影响,防止物价和经济大起大落。
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具有三个标志性的阶段性特征:人口突破13亿、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和城市化率突破50%。由此带来城市拥挤、住房、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系统性的风险不断增加。
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一个“结构性增速”的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力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一次产业向效率更高的二次产业转型,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现在一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型,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或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左右较以往略低的水平上。今后,中国经济工作再强调“快”,已没有经济规律的依据,因此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强调质量和效益。
2012年经济增长缓中企稳,经济增长率自2002年以来首次“破8”。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原因是三大最终需求不足。2011年,经济增长率下调1.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消费不足。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1%,比上一年回落3.5个百分点,同期出口和投资都还较为稳定。而2012年经济再下行1.4个百分点,则与投资、消费、出口增长放慢都有关系。
一是“刘易斯”拐点、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红利递减问题。多数人认为,目前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人比重由2002年的7.3%上升到2011年的9.1%。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中国目前处于人口红利递减阶段,将在2015年前后由人口红利阶段转向人口负债。
二是成本上升与“廉价中国”的结束,“三低”(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局面正在改变。今后,中国将长期面临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上升的局面,由此将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制约经济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