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中国经济时报
新闻导读:当前,我国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近两年来,从卡邦、安迪光电等一批知名LED企业的倒闭,到无锡尚德破产,表面看是我国光电产业发展之殇,更深层的原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上出现了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历了令传统产业艳羡的红利时代后,突然陷入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濒临倒闭的发展危局,延续过去两头在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将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当前,我国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一、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重政策扶持,轻市场机制;重生产激励,轻需求牵引。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沿用了传统产业政府主导、规模扩张的模式,虽然将新兴产业加快推向高速发展轨道,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利于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几大问题。
一是重规模扩张,轻技术创新。各地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投资建设项目数量和产值连创新高。2012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广东、上海产值也超万亿元。但过于强调规模制胜的传统发展思路也导致了两方面问题:首先,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实际产能为全球60%,而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70%以上”的正常标准,导致企业处于长期去库存化阶段。其次,新兴产业创新成效并不理想。各级政府扶持新兴产业所投入的大量资源和资金往往流入后端制造环节,甚至直接购买国外的生产线。一些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端。如我国LED领域相关专利仅占全球9.34%,且大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要求最低的封装环节。
二是重政策扶持,轻市场机制。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设立了专项资金,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也纷纷出台,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一些过度干预也为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一方面,功能性政策缺位导致过度激励。中央政府通过结构性政策鼓励发展一些产业,并以结构性目标牵引。但此类政策也导致过度激励,造成盲目扩产,将创新放在了次要位置。而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功能性政策,即创造并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把社会资源集中在薄弱环节,发挥市场功能以提高薄弱环节能力的政策,我国较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不断突破底线为企业兜底,市场机制应有的“优胜劣汰”受到严重阻碍。如2012年,江西赛维濒临债务违约,新余市却启用财政资金,为赛维欠下的7.55亿元信托贷款兜底。有财税法专家认为,政府以公共资金替私营企业还债,“完全模糊了政府和企业的边界”。
三是重生产激励,轻需求牵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阶段,政府欲通过扩大供给创造需求,支持政策集中在研发和投资等供给侧,而市场的启动、优惠价格等需求侧政策还未跟上。在现阶段国外需求骤减的情况下,多余的产能全部积压在国内。如我国动力锂电池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10家增长到2012年的105家,产量年均增长33%,但由于未来3—5年内我国电动汽车市场需求难有突破性进展,将面临产能积压的风险。同时,对扩内需和稳外需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理顺。如国内光伏市场并未开启,企业通过海外市场消化产能,但经济萎靡导致海外需求收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上百家光伏企业将走上倒闭或被收购的道路。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总体比较环保,但在生产过程中一样会产生排放和污染,绿色低碳的先进产品又多输出国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企业“耗费了国内的资源环境”却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低碳”。
二、关于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加强功能性政策对创新环节的有效引导;做好对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坚持供给与消费并重,培育开拓新兴产业内需市场。
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破产事件频发为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大干快上的盲目投资、不断突破底线的兜底等现象有望逐渐减少。但适合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仍待在试错中进一步探索,建议重点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功能性政策对创新环节的有效引导。创新是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亟须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中创新环节的功能性政策支持力度。对于政府而言,应着力为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补贴等政策应该是用于基础性的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人力资本投资等。政府还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补贴,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做好对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的监测和评估工作。由于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仍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冲击。当前,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起统一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加强对行业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同时,通过相关部门的协作,制定出切实可行、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的系统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以给予经济主体确定的政策预期和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此外,从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经济形势,做好风险评估和管理,并根据各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信贷策略。
三是坚持供给与消费并重,培育开拓新兴产业内需市场。一方面,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在新能源汽车、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入阶段,政府需要推动实施一批有广泛带动效应的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完善促进市场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并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大力创造有效需求。但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应以消费者为主,让消费者和市场决定企业生存,实现从消费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加快开拓新兴产业内需。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如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有望迎来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重大项目拉动内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