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空头三大理由 黄金牛市仍可乐观
发布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1096
2012年12月27日 和讯网
12月26日,欧洲现货黄金在1657.50美元/盎司附近震荡,美国金市开盘刷新日内高点至1662.50美元/盎司附近。威尔鑫首席黄金分析师杨易君在接受和讯网访谈时反驳黄金空头三大理由,流动性逐步枯竭,黄金市场正在构筑十年牛市头部,美元将进入长期的上升通道,黄金相应进入下跌趋势。杨易君表示,全球流动性将呈现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在宏观面和基本面分析利好贵金属的前提下,黄金中长期牛市仍可乐观。近期金市将完成探底过程,1650美元/盎司以下是较好的介入时机。无论QE3、QE4出台,还是美国财政悬崖的临近,均未改变黄金近期疲弱走势,市场从乐观转向悲观。有市场人士看空黄金主要有三大理由:其一,全球的流动性正在经历从严重过剩到逐步枯竭的过程,由此可能对金融市场带来极大影响。其二,全球黄金市场在长达15个月没有创出新高,也被认为是支撑黄金市场正在构筑十年牛市头部形态的佐证。其三,美元将会在未来几年内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黄金相应进入下跌趋势。威尔鑫首席黄金分析师杨易君在接受和讯网访谈时反驳黄金空头三大理由。
市场并不缺资金 流动性越来越宽松将是一种趋势
杨易君表示,流动性越来越宽松将是一种趋势。现在,无论是欧美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相对低迷,市场都需要流动性。近期美联储也表态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巩固经济发展的步调;欧央行虽然维持利率不变,但也有就进一步降低利率进行进一步的讨论,2013年欧央行可能进一步考虑宽松货币及刺激经济政策。
所以,杨易君认为,全球流动性将呈现区域性的逐步放大趋势。流动性不足并不代表市场缺乏流动性,市场并不缺资金。
杨易君指出,美联储每年释放的资金,前两轮QE的流动性都放在银行账户,而银行不愿意将资金释放出来。所以说,在并不缺流动性的基础上,持续对市场注入资金,确实对市场构成利好。
量化宽松的边际收益将会越来越少是有所共识的,既然认为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那要如何刺激流动性才会进入市场呢?
之所以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表现,杨易君认为,是大家还没有看到实体经济走出泥潭、投资已经安全的效应,“一旦看到投资的安全性,资金必然会向实体经济转移,但是在此之前,躺在银行的资金也会到处找出路,此时,黄金的投资还是会受到关注的。”
不能因为15个月未创新高就看淡市场 黄金中长期牛市仍可乐观
自2011年9月创出1923.7年美元/盎司历史最高值以来,国际金价一直在1900-1500区间内宽幅震荡已达15个月之久,被市场看做是黄金市场结束十几年大牛市,震荡筑顶的过程。
杨易君则认为,并不能因为金价在15个月的时间内未创出新高,就看淡市场。
他指出,单从历史规律来看,2008年3月金价创出1001.5美元/盎司历史新高,时隔18个月之后,国际金价才于2009年9月再次突破1000美元;同样的,2006年5月11日金价创出728美元/盎司高点之后,至2007年9月再次突破,时间间隔为15个月。
杨易君表示对黄金中长期牛市仍持乐观态度。
黄金和美元的关系未必那么紧密
杨易君首先从中短期判断,未来几个月美元还是会走弱的。其次,杨易君还指出,简单以美元走向判断黄金走势也是不对的,如果美元不再走低,黄金价格是否一定下跌,杨易君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黄金和美元的关系未必是那么紧密的。
杨易君继续引用历史数据说明这一观点,最明显的是,美元在2008年3月17日创出70.68的历史低点,在之后4年多时间里,一直在较大的区间内波动,但并未创出新低,截至目前上涨到79附近,涨幅达到了12%左右,而同一时期内的黄金价格则是不断创出新高,其涨幅高达65%。
“如果美元走势延续这种区间震荡,黄金也不一定下降。”杨易君说。
市场近期已经见底,1650美元/盎司以下都可以介入
对于近期的国际金价走势,杨易君还是坚持认为市场在近期已经见底的判断。
他认为,宏观面和基本面上,都是对贵金属形成利好的。首先,基本面上总体延续老调:美国经济数据体现出相对于其它经济体略好的复苏态势,但数据摇摆明显,而通胀受控,美联储继续表达延续宽松的基调;欧洲经济数据依然糟糕,体现出需要继续刺激的必要性;日本也继续嚷嚷将延续宽松。
在此前提下,进一步从技术上量化分析,判断近期完成探底过程,因此是比较好的入市时机。杨易君判断,1650美元/盎司以下都可以介入市场的机会。
“以宽松、轻松的心情、心态迎接圣诞节后的行情,迎接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宽松趋势,迎接信用货币逆经济基本面泛滥背景下的金银中期牛市。”杨易君在其和讯博客中称。
美联储每月释放85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是建立在年末确认美国不会跌落财政悬崖的前提下,如果美国跌落财政悬崖,美联储将加大刺激力度。杨易君认为,这一表态可以看出,其一,2013年总计约1万亿美元的刺激是个保守数字;其二,美联储对美国是否跌落财政悬崖的高度关注,体现出美联储将继续为政府担待更多本应由政府担待的经济调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