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钢价跌回18年前 创新发展成脱困关键
发布时间:2012-09-13  浏览次数:1196


中国工业报   2012年9月13日 

      “伟大的产能、惨淡的市场、微薄的利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总公司董事长王青海在9月1日召开的2012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用三句话形容了当前钢铁行业严峻的经济态势。他表示,“目前,我国仍有几百家钢铁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近年来反复淘汰落后,又反复扩大产能。”
  “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今年4月末的121.19点不停下降,到8月10日已降到105.43点,热轧板卷价格指数为100.03点,即已回到1994年4月的价位,冷轧薄板价格指数为98.15点,已低于1994年4月的价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认为,当前的钢材价格已低于18年前,可以说钢材价格处于“崩盘”状态。

  产能严重过剩是主因
  吴溪淳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四万亿”扩大投资刺激下,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2007年投资2616.17亿元,2008年3248.91亿元,2009年高达4108.71亿元,2010年3494.24亿元,2011年3860.5亿元,2012年上半年仍达2281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年合计14712.36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粗钢生产能力由2007年末的6.1031亿吨上升到2011年末的8.6327亿吨,4年增加2.5296亿吨。
  在吴溪淳看来,“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进口铁矿石价格过高是当前钢铁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当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不是搞钢铁人的责任,是由于我们基本建设规模连续十年不断增加,每年增加30%~40%。我们不可能进口几亿吨钢搞基本建设,所以只能扩大产能。”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表示。
  吴溪淳指出,今年钢铁市场需求之所以疲软,除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之外,主要用钢行业前几年过度超前透支消费的结果,中国2011年实际产钢量已超过7亿吨,该思考距中国钢产量的峰值还有多远的时候,钢铁产能过剩和钢材价格低迷是全球性的表现,未来中国要消化过剩产能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脱困还没有时间表
  钢铁业进入微利时代。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钢铁企业应创新发展,寻找新利润点。但对于钢铁行业脱困的时间表,多位权威专家都不太乐观。
  面对当前的不利局面,徐匡迪指出,钢铁企业应积极创新发展,应对当前微利时代。他认为,我国钢铁企业在当前的形势下,一是应该通过节能降耗,降低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二是利用当前重组机会,通过减量重组,消化过剩产能;三是企业应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特别是通过提高下游企业参与度,建立有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四是要发现新市场,扩张企业的运营空间。
  吴溪淳明确指出,钢铁行业的脱困之路在于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在打造两个竞争力新优势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培育和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和成本为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新优势。二是加快建立从占有资源到产品加工配送和服务介入终端客户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新优势。
  吴溪淳认为,打造两个新优势对钢铁企业应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对今后一段时期的脱困图强,都是至关重要的。打造两个竞争力新优势的背后,是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的竞争;是企业领导团队的智慧、能力、人格魅力的竞争;是企业员工素质、执行力、积极性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精神动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现在是钢铁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企业真正做强的机遇期,优胜劣汰就是中国钢铁行业脱困图强的希望所在。
  王青海表示,“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钢铁产业整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屈秀丽也表示,企业应通过招标采购、比价采购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还应积极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融资成本,控制资金风险,降低财务费用。“多年发展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一定能渡过难关。”

     

周刊观察        隐瞒钢铁产量背后的利益博弈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表示,河北省涉嫌瞒报5000万吨钢产量。多位河北钢铁企业负责人表示,河北省历年上交的产钢数据均不实。由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具体任务下发到各地方政府,瞒报实际产量成为河北省一些下级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2012年9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虽说产能过剩、价格暴跌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调整的出台或许能够倒逼部分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但迫于“保增长”压力的一些地方政府,却仍在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对抗这场波及全国的淘汰落后产能的“铁腕”政策。
  河北钢企两年前就曾利用“以小换大”、“先拆后建”的变相应付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影子至今仍在显现。而与上次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一边淘汰、一边扩大”的状态的情况一样,此次钢铁产量瞒报所突出的“下级政府普遍使用的手段”,却恰恰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保持地方经济增长而无所顾忌的态度。
  在土地财政日益紧缩,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近两年,即便是考虑到钢铁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低迷,但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能顾全大局,而且以一种欺骗的方式来换取地方发展的政绩。事实上,河北钢铁产量的虚假事例,只是当前地方利益和中央政策利益博弈的典型样本,而在经济增长显现出缓慢稳定迹象的当前,这样的博弈游戏还会以一些地方政府更为变本加厉的方式来继续推进。
  “GDP各省数据总和大于全国”、“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直报数据”等现象似乎早已经为我们描绘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担心经济数据“不好看”,开始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干预,而这也提示出我们,当前必须要采取一种方式来规避这样的行为发生。
  那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比重,进而有效避免一些地方政府的过分“染指”对数据的造假行为?只有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的监督检查机制,实行问责制,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最终做出解答。而在此之前,无论是统计数据造假,还是钢铁产量隐瞒,正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行政问责,才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地方政府留下可供操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