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 作者:老 牛 2012年7月26日
时下,与其说市场对信息的解读正趋于悲观,还不如说更多的是因消极的市场预期所致。
我国上半年的GDP增速达到7.8%,不要说这一增速把欧美日经济体远远地甩在身后,在新兴经济体中也独占鳌头。
部分经济学家对“破八”的惊慌失措,助燃了股市的火灾——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的第一个交易日——7月16日,上证指数跌37.94点,跌幅高达1.74%。沪深两市共百余只个股跌停。
中国现象有时很“怪”。2008年金融危机时,基本面甚为良好的中国实体经济,突然患了“打摆子”——矿业公司股票急剧下跌,矿产品价格急剧下行,其实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出现了信心危机,所谓“觉后不知明月上”。
金融危机是美国“次贷”引发的,但反观4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股市却“惨不忍睹”。而闯祸的源头倒没有我们如此的“风云变幻”。
这种“怪象”说明我们的市场并不成熟,对信息的“反身性”(金融大鳄索罗斯之言)理解,往往把事物搞得南辕北辙。
矿业也一样。
一会儿把铁矿石炒到了天价,一会儿连淡水河谷刚订购的新船都要拍卖自救;一会儿煤炭成了稀罕物,遭受冰冻之灾的那年,国家领导人亲下矿井过问煤炭供应;一会儿煤炭堆在港口没人要,运煤船在海上“溜达”卸不下货……
所有这些情绪化的故事都发生在近几年,矿业搭上了“过山车”,几度眩晕,几度心律不齐。
其实,经济“潮起潮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不失速用不着大惊小怪,“反应过度”只会乱了自己的阵脚。
上半年中国矿业的统计数据至少还不是“惨不忍睹”,尤其是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煤炭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铁高于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高于31个百分点,足见资本仍青睐于矿业,保持着足够的信息。只是,我们应警惕这些投资的投向不要全部进入常规产能上,否则那是“自毁长城”。
从另一层面来思考,宏观经济下行对矿业的发展带来了某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古人称“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其一,矿业“火”的时候,“萝卜快了不洗泥”。要说“调结构”哪有闲心?而如今,产品滞销,不调结构就会憋死!倒逼机制下,“调结构”会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目前一些钢厂已在收缩常规产能,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一些新的钢材品种。
其二,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显现最佳时机。矿业利厚时,鲜有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这回利薄了,有的跌入亏损边缘,就得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并采用新技术节能减排,促进企业产业升级。
其三,时下矿企的现金流紧了,甚至断了,社会资本进入矿业正逢其时。国务院严令放开一些领域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是政策上的“东风化雨”。这“双力合围”会形成中国矿业产权多元化生机勃勃的局面。
其四,西方矿业资本市场普遍失血,中国矿业企业参与国际化合作的机会多了,门槛低了,技术与资本的叠加优势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会降低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
其五,更理性地审视矿业的规律,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深层次问题。比如矿业的定位,矿业的集中管理体制,资源的可持续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关系等等。寻找到矿业全球化中中国矿业的历史方位。
其六,深化改革产生了内生动力。当矿业在“过山车”上折腾时,我们就会思考:何谓一个均衡的矿业经济?为什么会有市场煤“不市场”的尴尬?煤电矛盾为什么水火不相容?改革的攻坚战正是会在背水时拉开帷幕。
福兮?祸兮?全在于自己把握了。“相寻在无穷”,“相寻”指的是“交替变化”。可见,机遇也会“变”,不会始终张贴在经济的布告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