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刹不住车的“铜牛”:成本传导带动白电价格淡季反涨
发布时间:2021-04-21  浏览次数:576

2021年4月21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为最典型的工业金属,铜价的上涨一方面对铝、锌、铅等同品类产品形成带动,另一方面也在明显改变着整个有色行业的景气度,以及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分配关系。

4月15日,LME三月铜9050美元/吨的价格,距2011年的高点10190美元/吨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但是,若将近20年铜价的高点、低点设置为一个区间,当前的铜价绝不算低,如今大概身处87%的分位附近。要知道,本轮铜价的上涨始于去年3月下旬,至今年2月便已实现翻倍,上涨速率之快,历史罕见。

而作为最典型的工业金属,铜价的上涨一方面对铝、锌、铅等同品类产品形成带动,另一方面也在明显改变着整个有色行业的景气度,以及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分配关系。

仅就A股上市公司而言,截至4月14日,共有15家工业金属类上市公司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按照预告利润下限计,净利润增幅平均值高达419%,其中铜、铝两大行业的龙头公司业绩弹性尤为突出。

反观产业链下游,工业金属、塑料等原材料的大幅上涨,直接推升了家电等下游行业成本的提升,这与2017年一季度家电产品涨价,极为相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走访发现,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同时包括美的、格力、奥克斯等企业也从去年末开始陆续上调产品价格。

另据奥维云网、德邦研究所数据显示,按线上渠道统计,2020年二季度美的冰箱销售均价为2252元,至今年一季度(前11周)均价已升至2539元,同期格力空调销售均价则从2821元涨至3546元。

究其原因,还在于冰箱、空调等白电产品的原料端与上述工业金属、钢材和塑料等大宗商品,存在极高相关性。

若从这一角度来看,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的背景下,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风险对冲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LME期铜领涨,工业金属出现系统性行情

从2018年开始,工业金属原本是处于下降趋势的,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直接改变了相关商品的运行趋势。

疫情发展前期,铜、铝等与制造业高度相关的金属价格,一度因中下游停工、停产而导致需求大减,供需关系作用下,2020年一季度铜价连续暴跌。

相比于其他资产,大宗商品具备“上不封顶、下跌有底”的特点,见底的标志就包括了产品价格跌破生产企业的盈亏平衡线,届时随亏损范围的扩大,供给端产能出清,供需关系重新走向平衡,带动价格新一轮上涨。

所以,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制造业开始恢复后,工业金属与大宗商品价格一同出现强劲反弹趋势。

仅以LME铜为例,疫情出现前,铜价维持在6200美元/吨附近波动,疫情蔓延阶段,最低跌至4371美元/吨,而在经济恢复阶段,该产品价格迅速上涨,直至今年2月底创下9617美元的高点,这距2011年的高点已咫尺之遥。

本轮铜价的上涨与其金融属性关联密切。

1993年入行,具备铜企、期货公司交叉从业背景,现任中大期货首席经济学家的景川指出,美联储为应对疫情以及大规模国债的到期兑付,2020年货币供应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来没有如此之快,上世纪70年代是唯一接近这一水平的时期,由于美元的流动性而进一步引发了全球各国货币流动性的泛滥。低利率环境下超额流动性难以避免的引发资产价格的飙升,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情理之中。”景川表示。

全球超额流动性促发的资金涌入资本市场,以及由于美联储史无前例的货币超发对美元的打击,成为了引发近期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驱动力。

对比LME期铜交易数据也可以看出,自2020年3月铜价见底后,持仓规模、成交活跃度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2020年3月,LME期铜跌至4371美元/吨低点时,其单日持仓量、成交量维持在28万手、1.5万手至2万手水平。今年2月拉涨过程中,其持仓量峰值增加至34.5万手,成交量同步放大至近4万手。

需要指出的是,铜作为基本金属的龙头,其价格的上涨又对其他有色产品带来拉动效应,铝等品种结合各自基本面强弱程度,上述期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据统计,2020年二季度至今,LME铜累计涨幅达79.75%,铝、锌、铅同期也取得了50.26%、46.18%和14.07%的上涨。

上游一季报集体爆发,有色金属仍将高位运行

铜价的上涨,也为相关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赋予了极大弹性,尤其是具备一定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

按照江西铜业的业绩预告,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8.31亿元至8.79亿元,同比增长419%。

这一利润规模,已基本回升至2013年铜价处于7200美元/吨上下波动时的水平,稍低于2011年、2012年的利润峰值。

不难看出,该公司业绩整体变动趋势与国际铜价运行,保持了较高的正相关性特点。

可以预见的是,若今年二季度至年底铜价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铜产品市场均价将明显高于一季度,届时公司二季度盈利能力环比继续提升,仍然有望实现。

所以,最关键的变量就是铜价接下来会如何运行?

自今年2月25日LME铜创下9617美元/吨高点,该品种已经连续近两个月的高位盘整,至今尚维持在8900美元附近波动。

进一步,面临2011年的十年高点,退一步,前期累计绝对涨幅可观,回落空间同样巨大。

而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2月底的预判结果显示,引发本轮铜等国际定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各国密集经济政策发布的核心逻辑,仍然在于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发展和控制情况。

对比国外疫情新增病例走势可以看出,海外疫情拐点较大预期落后国内6-9个月。

2020上半年,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海外因停工,部分订单转移至国内市场,叠加复工晚于往年带来的补库存需求,下半年开始国内自主定价大宗商品明显反弹。

2021年1月,海外疫情拐点出现,到2月新增病例数继续走低,拐点进一步得到验证。海外市场开始经历国内市场2020年4月以来,制造业开始恢复的走势。

需求端的好转叠加海外超额流动性的支撑,刺激铜、原油等国际定价的原材料价格加速反弹,并成为商品市场的领涨品种。

考虑到全球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当中,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延续性较好,都将从需求端为铜带来支撑,短期内铜价的上升趋势难以扭转。

只是,站在当下的节点上,市场供需关系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主导铜价上涨的核心逻辑是否发生改变?相应的,上述预期需要重新修正?

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铜而言,其价格上涨的核心逻辑,或者将其称为直接推动力就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宽松流动性。

在景川看来,近期包括智利“封国”对当地铜的出口,及当地铜产量影响较为有限,其本身只是一个偶发性事件,并不会对铜价运行的主要逻辑产生明显影响。

他指出,目前美国基建仍然处于加码阶段,经济刺激政策仍然持续,“即便有变化,预计也是今年四季度之后的事情。”

换言之,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终端需求增加,以及充裕流动性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支撑效果继续存在。

拐点,将以美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为准,只是此时讨论退出,为时尚早。

2016年、2020年两轮上涨,制造业急需补齐风险管控短板

有色金属维持高位的背景下,成本端的传导也在逐级向下游传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白电产品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钢、铜、塑料等材质,其对原料的波动也更为敏感。

仅以冰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例,包括压缩机、电机、注塑件和外壳,其中压缩机和电机的主要材质为铜、钢,用于保温的注塑件则由发泡料和塑料制成,外壳则由冷轧板组成。

对此天风证券此前测算结果显示,上述各部件占冰箱生产成本的70%以上。

而当上述铜、塑料和冷轧板等产品价格动辄出现50%的涨幅,冰箱生产企业原料成本相应提升,利润空间随之被压缩。

这一背景下,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家电产品出厂价格,将成本上升向终端消费市场转移。

仅以追踪国内一揽子大宗商品的文华商品指数为例,2020年4月初低点为127.24点,至2021年2月25日高点升至189.07点,区间最大涨幅达48.59%。

相应的,下游家电企业开始调价。

仅以冰箱、空调两大白电产品为例,与上述统计区间接近的奥维云网、德邦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二、三、四季度,美的冰箱线上销售均价依次为2252元、2438元、2725元,同期格力空调线上销售均价为2821元、3183元、3441元。

通过上述方式进行的成本传导,需要以终端的旺盛需求作为支撑,否则伴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上调,又对终端消费产生一定抑制作用,这在其他周期性的上下游行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已经得到多次验证。

相比之下,家电这类制造型企业还有一种更为主动的应对方法可供选择,即通过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转嫁。

格力电器,便是典型。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0年,该公司便已计划开展大宗材料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彼时套期保值业务的持仓合约金额为不超过15亿元。

“由于公司铜材料需求量很大,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有必要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辅助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格力电器指出。

2016年一季度,大宗商品市场见底,并开启了至2018年底的结构性上涨行情,带动有色金属价格上行,其间LME期铜价格从4300美元上涨至高点7300美元,包括家电、电气设备等制造业成本抬升明显。

彼时,家电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同样是调价,如格力空调在2016年12月便曾进行过一次50-100元不等的调价。

次年4月,格力电器在其发布的套期保值业务专项报告中,进一步将套期保值业务的持仓合约金额从15亿元上调至60亿元。

仅以近5年为例,有色金属便先后经历2016年和2020年的两轮明显上涨,这无疑为中下游,甚至是整个产业链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上述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已成为中下游企业的必修课,以及实现稳定经营的基础条件。

那么,除了被动地调高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外,是否也应该考虑通过衍生品市场的“虚拟库存”,提前锁定原材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