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我国精铜产业发展现状
我期货市场无法反映国际供需状况,无法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对国际铜价影响不足。
笔者认为,我国铜行业交易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同时大胆让国际铜行业交易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国内期货交易所加强与国际交易所的合作交流、联营合并。以上期所为例,目前共有铜、铝等20个期货品种以及6个期权合约,而纽约商业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数量是此数量的几倍。丰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积极进行商品金融创新。开发大宗商品衍生品品种,如交换合约、商品期权,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能够引入丰富的资金、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形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铜期货价格。
值得欣慰的是,2020年至今,上期所先后推出国际铜期货和铜期权等铜相关交易合约。上市1年来,国际铜期货累计成交490.91万手,成交金额达1.47万亿元。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的重要改革举措,这些期货品种对丰富我国期货市场具有关键的作用。
平衡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降低商品期货市场投机程度
期货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知识体系、科学的风险预测系统和全面的信息渠道,对于宏观经济和收益风险有相似判断,在价格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个人投资者多以投机套利目的为主,造成市场投机因素蔓延,价格震荡波动。对比国外的期货市场,我国机构投资者占5%,个人投资者却占95%。显而易见,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与持仓量之比大于一,期货市场的投机程度加深。
笔者认为,为提高我国铜议价力,防止铜价大幅波动,我国要培育具有专业投资知识、长期投资理念、理性投资态度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同时,积极引导具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与产业交易者联合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规范以短期套利为目的的个人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提高个人投资者的专业知识。鼓励具有实体交易背景的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生产成本。市场参与者多,反馈的信息更加全面,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信息传达到实体企业,有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生产销售策略。降低股票市场的QFII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境外投资者参与到国内金融市场。提高股票市场投资者多样性,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互补,有利于分散风险,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督环境
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是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后,再次提出要控制资本无序扩张。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若控制不力,难免会出现资本盲目扩张、违规攫取利益、损害基本民生等弊病。
笔者认为,为避免过度金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建立多级监管体制,完善金融市场立法,加强政府机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自我管理能力,遵守行业协会订立的行业准则。期货市场的监管体系是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管,以中国期货业协会监管、期货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三级监管体系。三级监管存在漏洞,可能出现证监会以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监管不足、监管主体之间不配合等问题。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化程度加深,实体企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都参与其中,商品衍生品呈现多样化。期货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应该加速出台《期货法》《期货交易法》等法律,支持期货市场稳定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立法和监管不完善,存在内幕交易、暗箱操作控制股价等行为和不合理的投资理念,我国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各部门监管合作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稳定的金融环境。政府制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将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化波动纳入政策考虑范围,通过宏观政策干预我国期货市场,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
支持金融机构和产业企业的合作,有效整合市场力量
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要充分利用商品的金融属性进行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不仅要关注套期保值商品的价格,也要关注不同种类的商品信息,充分利用商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套期保值。关注国内外权威的金融资产价格,咨询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做到实体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组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发挥我国进口贸易“大客户”的优势,加快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市场的力量,降低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升水”。面对资源性商品稀缺,企业应该联合政府、行业,建立战略性资源储备,降低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产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避免从少数几个国家进口铜矿资源,进口资源来源过度集中被垄断势力架空。加快企业原始创新和再创新力度,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不再做世界的“加工厂”,不仅通过倒卖工业原材料获利,还要将产能和创新力扩张到产业链的下游,提高我国企业的产业势力和议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