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干勇: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钢铁绿色智能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2  浏览次数:379

2022年12月2日    来源:中国冶金报

“要大力推广新型结构材料和氢能应用,助力我国钢铁行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双碳’目标。”11月23日,在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年会上,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做专题报告时表示,要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钢铁行业绿色智能发展。

增强产业链韧性是我国科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干勇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产业集群之间、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集群化发展成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较强的创新能力正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最重要特征。

当前,我国与西方的新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构建了对华科技战“国际联队”,企图阻断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干勇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单打独斗”的竞争力还比较差,亟须开展联合创新。

“以包括先进结构功能材料在内的先进材料为代表的关键核心领域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他分析道,我国在部分高端金属材料、重稀土材料及冶炼、5G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国际市场有控制力、在技术上有引领力甚至具有反制能力的“长板”企业。但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模式中,也存在忽视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忽视资源整合和培育创新型大企业等问题,小散弱特征明显。

针对这些现状,干勇表示,我国科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要实现全链条技术创新、建设创新联合体,同时要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干勇强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化。要用新型创新组织整合资源,培育创新联合体,培育大企业集团,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的3种创新模式。同时,要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并联合大学、研究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发展需要,调整大学、研究机构的研发方向,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以钢铁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亟须增强产业链韧性

干勇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铁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由于发展较快、发展不平衡,也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产业和能源结构问题、工艺流程问题、质量品牌问题、技术创新体系问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产业链韧性亟须增强。

对此,干勇认为,钢铁行业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是鼓励发展短流程工艺技术;四是同步推进节能与降碳,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五是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新型结构材料;六是推进研发氢能新技术;七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变革。

在这些发展方向中,他着重强调了新型结构材料和氢能的作用。

干勇介绍,目前新型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超强韧化、轻量化。“轻质高强的新型结构材料将体现绿色节能降耗的巨大效应。”他表示,推进我国在强韧化、轻量化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方面的创新,对支撑航空航天、能源电力装备、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是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高端合金及其钢—钛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高分子等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有助于推动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及其绿色、低成本制造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和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应用。

“以氢代碳是当前低碳发展及钢铁绿色化的根本出路。”干勇还强调了氢能的作用。他表示,绿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预计未来将有5万亿美元的投资总额流入清洁氢能的直接供应链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碳中和。他预测,到2060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将达到8万亿千瓦时左右,可制氢1亿吨。届时,我国钢铁行业氢冶金所占比例可达到25%。

干勇表示,电氢耦合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钢铁行业电氢耦合的协调机制是实现氢基直接还原的氢冶金和实现氢基中和二氧化碳的碳基冶金的零排放的保证,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氢体系应当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之一。“钢铁企业应当成为绿氢主体供应基地,成为氢能设备的供应商,成为绿色能源的利用者。”干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