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来源:中国冶金报
今年初以来,受下游有效需求不足及春节后需求启动延缓等因素影响,国内钢铁供需失衡,钢材价格持续下降,钢铁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尤其是进入3月份以来,钢企库存和社会库存较快增加,钢材价格跌势明显,企业边际效益递减,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总体来看,钢材市场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行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为此,3月2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认清形势 保持定力 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倡议书,从“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凝心聚力,促进有序发展”“保持定力,维护市场稳定”“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坚定信心,谋划生产经营”5个方面发出倡议。距离钢协发出《构建平稳有序市场秩序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自律倡议书》已两年有余,钢材市场再次走到了这样的关口。应对当前市场形势,有这样几个问题必须厘清:
第一,形势是严峻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是偶然、突然发生的。
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68亿吨,同比增长1.6%;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1.53亿吨,同比减少195万吨、下降1.3%,钢材市场供给明显强于需求。库存方面,钢企库存和社会库存同比均有所上升。截至3月上旬,钢协重点统计钢企库存达到1952万吨,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钢协重点监测的21个城市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达到142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3%。
“供给过剩”喊了很多年,为什么这几年尤为突出?不难发现,虽然过去供给增长,但刚性需求也在同步增长。如今,我国钢材消费总量达峰已是不争的事实,总量下降成为必然趋势,钢材市场不可能再依靠需求增长走出困境。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需求总体下行的背景下,把握住钢铁减量的结构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并据此调整产品结构。以此轮行情为例,钢材价格下跌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钢筋、线材(盘条)等建筑用材品种价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品种,部分建筑用材价格累计跌幅超过10%。
第二,过量的供给不能靠出口消化,逻辑上讲不通,国际市场也消化不了。
随着内需减弱,钢铁企业为寻找出路加大出口。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1591.2万吨,同比增长32.6%;出口均价为791.7美元/吨,同比下降32.1%。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态势,“以价换量”得不偿失、实不可取。况且,海外需求当真如此火热?实际上,并非是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了钢材出口,而是供给压力大、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只能依靠出口。这既不符合我国钢铁出口政策导向,又容易引起国外市场的贸易摩擦。
钢铁企业加大生产,对原料端的进口铁矿石量价带来了支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2.09亿吨,同比增长8.1%;进口均价为131.1美元/吨,同比上涨13.6%。即使今年初以来个别原燃料品种价格下降,原料端价格整体也依然保持高位,加剧了行业的严峻形势。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出口大幅增长背后隐藏的国际贸易风险不断积累,已经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自2023年以来,先后有美国对中国镀锡板启动反补贴调查,印度延迟更新BIS认证证书,泰国对进口自中国的热轧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等。近期,土耳其、南非、巴西、越南等国家已经或即将对中国钢材发起反倾销调查,这将给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带来巨大挑战。
第三,不按需生产,市场一定会予以警戒。
对于企业而言,效益是命脉,是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段时间,钢材市场存在追涨杀跌的现象,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有的企业甚至选择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形成了价格持续下跌、效益处于微利的局面。当前,钢材价格已经低于部分企业的成本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陷入亏损状态。数据显示,今年1月-2月份,国内、国际钢材价格均呈现下降走势,其中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2.30点,同比下降3.80%;重点统计钢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32%,平均利润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亏损面同比上升6.49个百分点。截至2月末,重点统计钢企资产负债率环比上升0.6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0.71个百分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不少企业寄希望于自己多生产、摊薄成本,希望其他企业先减产,导致钢铁行业再次陷入“囚徒困境”,不仅使企业亏损面扩大,还严重影响了行业整体健康发展。钢铁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反对低于生产成本的倾销,共同营造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管控好销售渠道,共同维护市场稳定有序。
当前,按照“三定三不要”原则组织生产才是钢铁企业度过难关的重要之举。钢铁企业要坚持“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加强自律,减少无效供给,控制生产节奏,保持盈利能力。尤其是部分以建筑用钢为主产品的钢铁企业要适当降低生产强度,可考虑将年度停产检修计划提前,尽快化解企业库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龙头企业要担当作为、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促进钢材市场平稳运行。
第四,我国钢铁需求规模依然庞大,这是信心的来源。
诚然,在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下游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用钢需求下降,这是国家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正常表现,一段时间的供需失衡塌不了天。可以确定的是,仍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钢铁消费需求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利于拉动终端用钢需求释放,支撑钢铁行业稳定运行。钢铁企业要把握机遇,深入研判这一轮行动的新特点、新趋势,重点关注终端客户需求变化,针对性地做好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工作。
第五,钢铁企业亟须增强适应市场、在供给上收放自如的能力。
解决当前市场难题,就要从供给侧入手,钢铁企业必须积极主动作为,遵循“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以供需平衡为原则”的自律生产方式,加强企业自律、加强区域自律,加强行业自律,控制生产节奏,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业有为自律、有效调控产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自律控产降库存,是应对当前钢材市场形势的最好“药方”。钢铁企业要抛弃以规模为中心的传统经营观念,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当前市场形势下的高库存是行业不成熟的表现,尽快实现控产降库存。
第六,市场已经饱和,该退出的企业要主动考虑退出。
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大风大浪,发展到今天的体量和规模,产能已经饱和。在需求总体下行的趋势下,一些企业是时候考虑主动退出了,这是更明智的选择,实际上已经有企业这样做了。
当然,退出肯定会伴随着强烈的痛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帮助这些企业有序退出,给予一定的引导。单纯依靠市场化手段退出,也可能给市场带来一些波动,因此需要“有形之手”适时介入,提高我国钢铁业态的整体质量。
好在,“严冬”之中仍有“暖风”吹来。虽然当前钢材市场形势严峻,但我们看到,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运行总体依然稳定,更多的企业主动积极、先知先觉采取减产、限产措施应对市场波动,产业链的强大韧性得以体现。所谓的“寒冬”不过是一个季节,关键是钢铁企业是否具备抵御“寒冬”的本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钢铁行业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转型升级的诸多阵痛,以及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所有钢铁企业要携起手来、加强自律、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共同维护钢材市场平稳健康有序运行。